庆尚北道(青松郡)

青松民俗博物馆位于庆尚北道青松郡周王山国立公园入口处,建于1999年,用于宣传展示青松地区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博物馆地下有1层,地上有2层,由户外展示室、资料室、收藏库、贵重物品仓库等组成。 内部展示室从阴历1月到阴历12月按进行农事活动的时期、节气展示着各种民俗资料和物品,并有展示世习风俗的模型,使青松地区的风俗民情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厢房、制造房,还展示和各种生活用具、青松砂器等物品,再现了先祖们的生活场景。 在户外展示室有酒幕、水车、窝棚、造山(古时有防火功能)、宣石(自然放置的石头,信仰的对象)等再现了古时农耕生活面貌的布置。特别是设在入口的常胜将军柱尤其引人注目。博物馆附近还有天然纪念物第297号青松釜谷东的巨柳,以及达基瀑布、清云河川、松生里学生野营场等旅游景点。


庆尚南道(昌宁郡)


江原道(宁越郡)

宁越站竣工于1955年6月,它是一处与端宗拥有很深渊源的车站,整个车站设有砖瓦屋顶,古色古香,造型独特。它被评为全国最美车站之一,毫不逊色于权势之家的府邸。


江原道(江陵市)

可品尝到新鲜生鱼片的店家。主打菜品是生鱼片拼盘。位于江原道江陵市的韩餐专门店。


全罗南道(潭阳郡)

据说息影亭原为栖霞堂金成远为石川林亿龄而建造的亭子,后来金成远又在息影亭旁建造以自己名号栖霞堂命名的亭阁,栖霞堂曾因年久失修最近才经过整修恢复原貌。《栖霞堂遗稿》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庚申公三十六岁,筑栖霞堂于昌平之星山,为终老计…” 根据此记载可以了解到金成远在36岁那年(1560年)建造了息影亭和栖霞堂。栖霞堂金成远是松江妻家的堂叔,比松江大11岁,在松江到访城山时,两人曾一起在环碧堂同门学习。松江郑澈以息影亭、环碧堂、松江亭等城山一带美丽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创作出了著名的《星山别曲》。另外,松江在此地安家,拜俛仰亭宋纯、河西金麟厚、高峰奇大升等当时的名流为师,和霁峰高敬命、玉峰白光勋、龟峰宋翼弼等才子往来密切,熟读诗文。  这里除了风景秀丽的息影亭外,以前还有紫薇滩、鹃陆岩、芳草州、钓台、芙蓉塘、瑞石台等景观,但由于光州湖的形成,这一带景观大部分都发生了变化,芙蓉塘上的建筑物也是最近才新建成的。松江在城山除创作了《星山别曲》以外,还在此留下了《息影亭二十咏》、《息影亭杂咏》10首、《霞堂夜坐》1首、《次环碧堂韵》1首、《栖霞堂杂咏》4首等许多汉诗、短歌作品。亭阁的规模是正面2间、侧面2间,特别的把其中一角围成了一个房间,正面和侧面皆铺上了木板。


忠清南道(泰安郡)

位于忠清南道泰安郡近兴面新津岛里的“新津岛”面积约1.06㎢,距离近兴面1km,泰安郡约40km。高丽成宗时期为防卫海岸而设立万户厅后,开始有居民定居于此。 


江原道(太白市)

天祭坛是古人为了祭天而建造的祭坛。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时期,太白山乃三山五岳中的北岳,被人们信奉为灵山,经常会在太白山中举行祭祀。 位于太白山山顶的天祭坛以天王坛为中心,北有将军坛,南有规模略小的三个下坛,以赤石垒成神域。这里的天王坛是用自然石堆积而成的,周长27.5米,高3米,左右宽7.76米,前后宽8.26米,呈椭圆形。而绿泥片麻岩则上方为圆形,下方为四边形,应了天圆地方的原理。 据说该祭坛是檀君朝鲜时代的丘乙皇帝所建,自上古时期开始便用于祭祀的祭坛在檀君朝鲜时代成为南太白山上举行国家祭天的场所。三韩时期的天君、新罗早期的赫居士王、此后的逸圣王均在此举行过祭天活动。此外,基临王也曾在春川举行过望祭。 经历了高丽和朝鲜时期,方伯守令和百姓们也来此进行天祭。在大韩帝国末期,为挽救即将灭亡的国家,忧国之士也纷纷来此举行祭天仪式。韩末时期的义兵将申乭石将军亦曾以白马祭天。这里是韩国唯一一处位于山间的大型祭坛。 天祭坛也被称为九灵坛、九灵塔、麻姑塔。尤其是每年的开天节都会在此举行祭祀,届时,祭坛中央将被插上太极旗和七星旗,周边则立有33面天旗和28面宿旗,供奉9种祭品。在祭天坛的附近建有为诚心祈祷而设立的赤石塔和石坛,这里禁止随意抓捕野生动物及砍伐树木。


忠清南道(公州市)

* 天地人间首屈一指的寺庙-甲寺 * 甲寺是位于老松与櫸树森林茂密的鸡龙山西北方山脚的寺庙,距离公州市19km处,距离东鹤寺徒步约3小时左右。就像春麻谷、秋甲寺这样暗示的话一般,甲寺的秋天枫红是无比美丽的。三国时代初期,百济久尔辛王元年(420年),从高句丽前来的阿道和尚创建了这座寺庙。历史上的甲寺又被称为鸡龙甲寺、甲寺、甲士寺、鸡龙寺等,曾为统一新罗时代华严宗十大寺庙之一的名寺。 甲寺取自于‘天地人间首屈一指’的甲等之意,其名称如此流传下来。正如其名,有如头一个寺庙般,朝鲜世宗6年(1423)的寺庙改组合併中被屏除在外,算是很早定下名字的寺庙。世祖时,因王室的庇护拿到了‘月印释谱’的木刻匾额。1597年壬辰倭乱烧毁,宣祖37年(1604)开始重建大雄殿与振海堂,直到今日。寺庙周围有龙门瀑布、水晶峰、天真宝塔、君子臺等秀丽名胜,特别是南边溪谷中的9曲特为绝景。 * 大雄殿 道指定有形文化财第108号。此建筑为甲寺的本殿,于丁酉再乱时烧毁,宣祖37年(1604)重建、高宗12年(1875)补修后才成为现今的样貌。原本的位置在现今大寂殿的附近,重建时移至现在的位置建造。 * 甲寺讲堂 道指定文化财第95号。为僧侣们讲解佛经之处,建筑物上悬掛著鷄龙甲寺的匾额,整体架构为没有繁复技巧的雄伟感朝鲜建筑形式。 * 甲寺功牛塔 这座塔位于过了流经大雄殿到大寂殿间小溪后的溪谷边山麓上,传说是从原本甲寺的附属庵子移到现在的位置。塔由3层的塔身与基坛部所构成,塔身第1层刻著建立塔的内容,2、3层则是塔名,皆以阴刻方式雕刻。塔建立的过程从塔身上刻著的铭文判断,是为了讚扬重建时期的功绩而建。铭文内容如下:‘卧塔起立,人道偶合﹔三兮乙乙,厥功居田(重新扶起倒下的塔,是人道偶然的配合﹔三次的努力再努力,其功之最)’。 * 甲寺浮屠 此浮屠(供奉僧侣舍利或遗骨的墓塔)为宝物第257号,原来位于甲寺后山,而后移到现今位置。不仅是新罗时代的代表样式,雕刻技巧更是卓越,为研究新罗末期与高丽初期浮屠样式的重要资料。 * 甲寺铜钟 为宝物第478号,此钟位于过了甲寺解脱门后右手边的新建四角屋顶钟阁内。钟体上有铭文,建造于朝鲜宣祖17年(1584),可从此得知甲寺的寺名在当时叫做甲士寺。钟高127cm、口半径为91.5cm,日制时期因献纳的名目充公上缴,解放后才归还,是与整个韩国民族一同受难的梵钟。于1584年(朝鲜宣祖17年)建造的钟,大致上维持著从新罗以来的传统梵钟样式,也同时有著不用甬筒就敲打发出声音等朝鲜时代的特征。龙钮(绑著钟的弔环)上刻著写实的龙纹、肩部有9个轮廓(突起的装饰),以及莲花形式的撞座(敲响钟的部分)等皆是新罗以来韩国梵钟的传统要素。撞座间雕刻著地藏菩萨,钟体上有标示著製造时期的铭文,除了是能够解韩国钟变迁的重要资料外,上头标示著的'甲士寺'也能看出当时与现在不同的寺名。 * 甲寺铁幢竿及支柱 宝物第256号的甲寺铁幢竿与支柱是是架设寺庙的铁竿与柱子。幢竿是庙前竖立的旗竿,标示著佛祖或菩萨的威信与功德,是为了悬掛赶走邪恶东西旗帜-幢的旗竿,而幢竿支柱则是为了在左右支撑著幢竿的支撑柱子。甲寺铁幢竿是由半径50cm的铁桶24个连贯而成,高约15m。但1893年时,其中4个铁桶断裂,因此变得比原本还矮。此铁幢竿与支柱的建造时期,可从甲寺是新罗义湘大师所创的华严宗第10代寺庙之一,与基坛侧面刻著的眼象雕刻来推测是新罗时代的物品。完整无缺保存下来的甲寺铁幢竿支柱,是研究幢竿型态的珍贵资料。   [文化财资讯] 甲寺铁幢竿及支柱(宝物256号) 甲寺浮屠(宝物257号) 甲寺三身佛掛佛帧(国宝298号) 甲寺铜钟(宝物478号) 宣祖2年刊月印释谱板本(宝物582号) 甲寺石造药师如来立像(忠南有形文化财50号) 甲寺石造菩萨立像(忠南有形文化财51号) 甲寺史蹟碑(忠南有形文化财52号) 甲寺讲堂(忠南有形文化财95号) 甲寺大雄殿(忠南有形文化财105号) 甲寺大寂殿(忠南有形文化财106号) 甲寺表忠院(地方文化财52号) 甲寺三圣阁(地方文化财53号) 甲寺八相殿(地方文化财53号) 甲寺天真宝塔(地方文化财68号)


江原道(旌善郡)

画岩八景中的第7景”没云台”位于险峻的绝壁上,树龄达500多年的老松树3兄弟在此忠诚的守护着。传说以前有神仙骑着仙鹤到此游玩,被美丽的景色而迷住,一度流连忘返。没云台下有一块很大的石板,可同时供千余人休息。夏季山谷间瀑布流水潺潺,前来的游客非常多。沿着山路徜徉,一路上可看到画岩8景中的5景(画岩药水、龟岩、小金刚、没云台等)。飞仙台、神仙岩、金刚台等景点就像一幅古朴的东洋画。游览完没云台,到小金刚溪谷,把脚放到溪水中泡着,一边欣赏美景,仿佛比天上的神仙还舒服惬意呢。但是飞仙台、神仙岩、金刚台等地都有失足跌落的危险,所以游览时要小心点,特别是冬天时要更加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