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原道(宁越郡)

龙沼瀑布是位于宁越邑连下里的瀑布,约长6m,曾有这里生龙飞天的传说。瀑布喷流而下,与周围溪谷相映,景色优美。夏季有茂密的丛林和清净的溪水,秋季有漫山遍野的红枫,景色美极了。


江原道(旌善郡)

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一个人口接近13万,因附近矿山开采而形成相对较大的商业圈,但随着产业化,农村人口剧减,逐渐消退。旌善集上有农村栽培的辣椒、桔梗、土豆、蒜等各种蔬菜及农产品,大部分都是由农家亲自种植的,可以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到新鲜的商品。附近有销售旌善特产黄芪、当归、川芎等的药材市场,吸引了许多游客。1999年开始,开通了旌善5日集市列车,可以同时进行临近景点旅游。现在成为商住两用建筑型的中型市场,每月的2、7号及周末是集市。


京畿道(安山市)

2006年10月开馆的京畿道美术馆以生机勃勃的生态湖水为背景,建筑正面为明亮的玻璃构造。馆内展示收藏着国内外艺术家们的各种作品,并提供研究、教育、宣传等各种文化服务。这里还可以举办专业性,艺术性、地域性以及世界性互相融合的各种企划展示。


庆尚北道(安东市)

Gallery酒店位于拥有珍的文化遗产及儒教文化积淀的安东市玉洞。交通便利,临近风味小吃街。


釜山广域市(莲堤区)

“Asia is One” 是旨在通过音乐激活亚洲文化交流,增进各国理解关系的代表性大众音乐庆典。


忠清北道(堤川市)

* 承载人类愿望的地方-绫江苏台文化空间 * 从清风沿著如画般美丽的湖畔道路往玉笋大桥前进,途中会看到吸引过客目光的绫江里Sotdae展览馆。村庄入口处设置了上头有鸭或鸟塑像的苏台,苏台源起于古朝鲜时代,原本是为了将人们的心愿(村庄安宁与丰饶)传达给上天而以树木或石头製作的长杆。绫江苏台文化空间在韩国传统苏台上加了现代塑像,重新赋予其新的生命。昇华成艺术的苏台雕刻为尹荣镐(音)的作品,数百件苏台展示于室内外,成为可品味苏台艺术精髓的文化空间。 * 绫江苏台文化空间邻近好去处-绫江溪谷 * 文化空间所在地绫江里有著闻名堤川的绫江溪谷,其发源于丹阳郡赤城面与堤川水山面交界的锦绣山(1,015m),长6km贯穿西北后流入清风湖。溪谷有着蜿蜒于茂密松树林间的沁凉溪水、鬼斧神工的峭壁、清澈见底的潭水,以及倾洩而下的瀑布等绝美景色。上游区域由于地势较高、日照时间短,据说夏天也会结冰,因此被称为冰谷。冰在初伏时最多,中伏只有在石缝间看得到结冰景象,末伏时则要将石头拿起才能发现冰的踪影。溪谷左边稜线岩壁下就是新罗文武王时期由义湘大师所创建的淨芳寺。


首尔(钟路区) , 仁寺洞・钟路

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北村音乐节”在北村一带举行,展开韩国传统音乐、世界音乐、爵士乐、古典乐、独立音乐等各种现代音乐,是为了打破传统与现代的隔阂,进行多种艺术尝试、以音乐为中心的庆典。共有20多组音乐家在北村的胡同里演唱自己的爱情故事,大家可选择吸引自己的音乐驻足聆听。详情请参考网站 (bukchonmf.or.kr)。


京畿道(骊州市) , 杨平

木芽博物馆是被指定为第108号无形文化财产的朴赞秀(木雕家)先生为了增进人们对佛教美术的了解,弘扬木雕技艺,而于1993年6月设立的佛教博物馆。博物馆由室外木雕公园和四层展览馆组成。展览馆内陈列着佛像、佛教画卷、佛教木制工艺品,以及馆长朴赞秀先生的木工艺作品。室外木雕公园内有弥勒三尊佛像、毘卢舍那佛像、白衣观音像、以及三层设立塔等文物景观。


全罗北道(任实郡)

任实奶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任实既没有特产也没用特色。比利时的智丁焕(音)神父作为宣教士来到这里。当时的任实郡守请求智丁焕神父为仁实的信徒及任实郡全体人们进行活动,经过一番苦心后,开始了奶酪制作。最初的奶酪是用山羊乳做的。从两只山羊开始的任实奶酪,如今与任实奶酪主题公园一起,已经十分繁荣。任实奶酪主题公园是带动任实奶酪观光产业的一种登山营帐,今后将开启新的蓝图。 在任实奶酪主题公园里可以通过奶酪体验场、宣传馆、乳加工工厂、特产销售处等各种设施体验任实奶酪的过去与现在、未来,通过奶酪科学研究所正在进行生产名品奶酪的研究。公园内运营以宽阔的草地和欧洲风格景观为背景的奶酪体验,不仅可以作为儿童的体验学习场所,也是深受家庭和恋人们喜欢的农村观光名所。


全罗南道(康津郡)

位于万德山山脊上的茶山草堂,是朝鲜时代实学家丁若镛先生在流放时居住过的地方。茶山原为康津橘洞后山的山名,在此生活的丁若镛先生将此作为了自己的名号。    朝鲜后期的代表实学家茶山先生于1801年被流放康津,在这18年间,他撰写了《牧民心书》、《经世遗表》等500多卷书籍,将朝鲜时期以理论为主的性理学研究升华到了实用性的层面。 茶山先生是晋州牧使丁载远的第四个儿子,28岁考取文官,前后担任艺文馆检阅、兵曹参知、刑曹参议等官职,在1801年受到辛酉迫害而被流放到庆尚道,后经黄嗣永帛书事件被流放至康津。 起初,他在位于康津邑东门外的酒庄以及弟子李学来家中度过了8年,于1808年的春天迁至堂山草堂,在这里度过了10年的时光。他在教导弟子的同时,写书著作,茶山的众多伟绩都出自于这里。 随着岁月的洗礼,茶山草堂因年久失修而有所损坏,在1957年由茶山遗址保存会进行复原后,在茶山先生居住过的地方建立了东庵,在其弟子们留宿的地方建成了西庵。 除茶山草堂外,茶山先生还留下了茶山四景。其中包括茶山先生亲自刻下“丁石”的石头,亲自寻找水源泡茶的药泉,泡茶用的盘石茶几以及莲花池中的假山。此外,这里还有茶山先生在怀念故乡时所建的天一阁。 茶山先生于1818年57岁时解除流放,重返故乡马才,在享年75岁时离开人世。在阅读茶山先生的独白书时不难发现,他在返回故乡后仍对茶山的生活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