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州道(济州市) , 新济州

龙眼岳位于济州市旧左邑终达里,海拔247.8m,是一座寄生火山,火口类型多样,部分山坡还有熔岩覆盖,可谓是一个复合型火山体。 龙眼岳的山脚是平坦、开阔的草地,是济州山丘下方的典型地形,山麓和坡上灿烂的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据说原来因这座山就像一条龙俯卧在此,因此而得名卧龙岳,山间宽阔的凹地,传说就是龙卧过的地方。而站在山顶,从上往下看,火山口就像龙的眼睛一样,闪烁着炙烈的光芒, 所以人们也称之为龙眼岳。


忠清北道(清州市)

1997年开始营业,以清州工团内的外国工作者及客户为主要使用顾客,经过重新装修之后成为清州地区设施最高级的酒店之一。


全罗北道(金堤市)

   史迹第111号碧骨堤建于330年的百济时代,是韩国最大的古代水库。为了满足农业用水需求而建的巨大水门至今清晰可见。水门宽4.2米,石柱高5.5米,每个石柱重达8吨。碧骨堤迄今为止,对于研究古代农业、政治、土木建筑、水工学和地域学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通过它可以判断出古时高度发达的土木技术。


庆尚北道(安东市)

柳成龙先生为研究学问而建立的精舍,玉渊精舍 河回玉渊精舍是在西厓柳成龙(1542~1607)平时比较亲近的诞弘帮助下建成的,旨在研究学问,培养弟子。 西厓先生在建成远志精舍后,因其离村庄近而比较吵闹,无法形成安静的氛围,于是跨江在芙蓉台山麓选好了地址,然而由于家境贫困而没能建成精舍。诞弘师傅知道这件事以后把建筑包到自己身上,出钱支援,1576年开工建造,10年后西厓先生45岁时,也就是1586年才完工。从那以后,西厓先生便穿过位于芙蓉台西侧山麓的其哥哥的精舍谦唵精舍出入玉渊精舍,也因此增加了兄弟之间的情谊。1605年因洛东江洪水失去了河回的三间草屋,后到此隐居,回忆壬辰战争而写下了《惩毖录》(国宝132号)一书。 玉渊精舍的两座建筑,洗心斋和远乐斋 洗心斋中间是瞰绿轩厅堂,左右两侧各有一间房,是西厓先生曾作为书堂使用的地方。周易系辞里有“意或从事于斯 以庶几万一尔”,意思为把心放在这里,希望能在哪怕万分之一的领域有所成就。厅堂瞰绿轩之名取自王羲之的诗句“仰望碧天际,俯磐渌水滨”。 远乐斋是西厓先生寄居并写下《惩毖录》的地方。以等待朋友来访之意取名为“远乐斋”,此名称来自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另一间厅堂“爱吾轩”则取自陶渊明的诗句“吾亦爱吾庐”。


江原道(束草市) , 江陵


全罗南道(珍岛郡)

珍岛大桥位于珍岛郡郡内鹿津面和海南门内面鹤洞间长484m,宽11.7m的国道18号线上,是全国唯一双梁斜张桥,1984年10月18日竣工以来,一直是有名的旅游景点,2005年12月15日第2珍岛大桥开通,这里的夕阳落照和夜景尤为美丽,桥下粼粼的波光也十分美丽。鸣梁海峡是李忠武公与日军展开第3次海战时,取得鸣梁大捷时的地方,是海上的重要通路,是海南郡和珍岛间的狭窄海峡,其宽度约和汉江的宽度相仿,约294m宽。1984年珍岛大桥开通后,位于韩半岛最南端的珍岛每年吸引着约260万游客到此,成为国际性的旅游胜地。美丽的景观和数不尽的特产,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宝藏,使南部第一道关门“珍岛”成为游客们流连忘返的梦幻天国。


全罗南道(丽水市)

波波族汽车旅馆(Bobos Motel)位于以“生机勃勃的海洋及海岸”为主题举办2012年丽水世博会的丽水,经过旅游名胜——美丽的突山大桥就可以看到。驱车30分钟以内可达丽水终点站、丽川站、丽水机场,交通便利。还可乘坐游船去往巨文岛、白岛、梧桐岛等地游玩。您可以在汝自湾享受泥滩体验的乐趣或欣赏向日庵的日出美景。此外,李忠武公遗址镇南馆和突山大桥也值得一去。丽水的美食有牛舌鱼生鱼片、突山雪里蕻泡菜、蟹酱白饭、烤牡蛎、烤横带髭鲷等。


庆尚北道(郁陵郡)

距离道洞港约300米左右位于山麓的道洞药水公园是一座由药泉、独岛博物馆、乡土史料馆等构成的幽静的公园。公园内的有一股药泉,泉水富含有助于改善贫血或消化不良等症状的成分。从药水公园还可搭乘缆车至望乡峰,天气好的时候还能远眺独岛景色。


忠清南道(天安市)

作为忠南天安的1级观光酒店,为商务人士及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休息空间,服务亲切周到。


全罗南道(丽水市)

奉祀忠武公李舜臣的忠愍祠(史跡第381号)位于马来山(385.2m)山麓,是宣祖34年(1601)体察使李恒福(1556~1618)于壬辰倭乱结束后,领受王命体察民心所向,命统制使李时言(?~1624)建设而成。1919年日据时期被强制拆除后,1947年以2间房屋延续祠堂命脉,最后在地区居民的努力下重建,并于1993年6月1日被列为史跡第381号。 * 忠愍祠下马碑 忠愍祠入口设有一座高1.4m、宽42cm、厚10cm的小石碑,上书「下马碑」三字。下马碑主要设于宫闕、宗庙、文庙、圣贤诞生地或墓地前,以表示对君王或圣贤的尊敬之意。而立在忠愍祠前的下马碑,也正显示了此处的重要性。此碑原本位于东山洞石长丞旁,距忠愍祠100m处,后因开设右转专用道而被迁移至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