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城北区) , 大学路・城北洞

贞陵是朝鲜太祖李成桂的后妃神德王后姜氏的墓。太祖按照高丽的风俗,在乡里和首尔两地各有一位夫人,姜氏就是在首尔的夫人。故乡的夫人韩氏在太祖登基前就去世了,太祖登基后,显妃姜氏成为皇后,并诞下芳蕃.芳硕两兄弟。在李芳远(朝鲜王朝太宗的本名)挑起的王子之乱中,显妃(姜氏)所生的两个王子被杀害,太祖也受到打击,从此无心操于政事,以太上皇的身份退居殿后,并经常到贞陵追念故人。后来因陵域过大,在议政府引起过争乱。太祖死后,对陵墓的薄待就更加露骨了。在太宗的旨意下,贞陵被移葬到了现在的位置。


京畿道(广州市) , 盆唐

曾拥有守护首尔外廓的4大要塞。北边是开城,南方是水原,西面为江华,东北临广州。在位于东部的广州,内有南汉山城,位于首尔东南方24km处,距城南市东北部6km的南汉山上,总长为11.76km(本城 9.05km,外城 2.71km),高度为7.3m。位于南汉山的南汉山城原是2000多年前高句丽时期的土城,经多年的翻修加固,终于在朝鲜时代光海君(1621)年间得以最终建成。登上城内的最高峰日长山,远至仁川的夕阳,近到首尔及京畿道一带的景色全都进入游客的视野。整个城郭周边高而险,中间则低平易守。城内居住舒适方便,可说是山城的有利条件。城内曾建有皇帝避难时的行宫及各种设施,但都未能保存下来。 * 主要文化财1) 南汉山城(城廓) – 国家史迹第57号,南汉山城行宫 - 国家史迹第480号2) 守御将台 – 京畿道有形文化财第1号,山城在主城当时,在东西南北建立了4个将台中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保持至今的将台,是一处从城廓向下望,可监视到敌方动态的2层建筑。3) 崇烈殿 – 京畿道有形文化财第2号,供奉百济的始祖温祚王的祠堂,正祖19年(1795)开始被称为崇烈殿4) 清凉堂 – 京畿道有形文化财第3号,南汉山城建城时,为纪念逝去的李瀤而建立的祠堂5) 显节祠 – 京畿道有形文化财第4号,为了纪念丙子胡乱时,誓死不向清朝投降的三学士:洪翼汉、尹集、吴达济的灵魂和爱国情怀而建立的祠堂6) 长庆寺 -  京畿道文化材料第15号,南汉山城筑城、维持、修复时,在山城内修建的9处庙宇之一,彰显了当时的原貌7) 枕戈亭 – 京畿道有形文化财第5号8) 演武馆 - 京畿道有形文化财第6号9) 地水堂 – 京畿道有形文化财第14号10) 望月寺 – 京畿道纪念物第111号11) 开元寺 – 京畿道纪念物第119号


庆尚南道(陕川郡)

相传和通度寺、松广寺并称韩国三大寺庙的海印寺建于802年。现在寺庙里虽然有大大小小的佛堂,但大都所建时间不久,只有建于朝鲜初期的藏经板殿还独自保持着当时的样子。世界文化遗产---藏经板殿是藏有13世纪高丽大藏经板8万余张的木造建筑物。规模大小相同的两座佛殿,南北相依,安然坐落在天地间,南边的叫修多罗殿,北边的叫做法宝殿。神奇的是没有华丽装饰和漆彩的佛殿,却有着保存大藏经板绝佳的天然条件。古代精湛的科学技术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的运用,通风好,透气性强,室内温度可自行保持的大殿里,八万张大藏经板历经岁月变迁,依然保存完好。藏经板殿准确建立的时间虽不清楚,但自从1488年在朝鲜世祖名义下修建后 ,没有经历过一次火灾或战争的破坏。作为世界唯一保存大藏经板的建筑,因其美丽的外观和潜在的科学价值得到认证,1995年被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庆尚北道(庆州市)

石窟庵作为韩国第24号国宝,始建于新罗景德王10年,由当时的宰相金大城主持修建。从佛国寺沿山路走3Km,再沿公路走9km的路程就能到达。石窟庵的构造由方形和圆形、直线和曲线、平面和球面等造型各异的岩壁佛像雕刻34尊组成,每一尊佛像都不愧为一部雕刻杰作,并且融汇了哲学与科学的思想。其中位于正中央,由白色花岗岩打造而成的如来本尊坐像俯视着东海。石窟庵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主室呈圆形,内有本尊像等菩萨及弟子的像。石窟庵正是为了供奉本尊像而建造的。本尊像坐在莲花宝座上,姿态柔和,表情慈祥。屋顶呈半月形或弓形,上有莲花纹的圆盘为盖。这里日出的景色十分美丽,因此有许多人都在清晨前来石窟庵。


江原道(宁越郡) , 三陟

庄陵是朝鲜第6代王端宗(1441~1457)的陵墓,被叔叔‘首阳大君’夺去了王位的端宗,不幸在17岁那年就英年早逝了。现在庄陵里有丁字阁、端宗碑阁、配食坛祠、斋室、灵泉、红箭门等建筑物,以及与端宗相关的历史资料馆。陵墓周围被郁郁葱葱的松林所包围,景致秀丽,自1967年以来,每年的韩食节那天(阴历4月5日),这里都会举行端宗祭(祭奠端宗的活动)。☞ 建筑物指南* 丁字阁 – 举行祭奠端宗时摆放祭品的地方。* 端宗碑阁 – 刻有‘朝鲜国端宗大王庄陵’的石碑的所在地。* 配食坛祠 – 1791年建成,安放曾为端宗献出过生命的臣下和宦官(内侍)人等排位的地方,每年韩食节,祭奠完端宗后,也会在这里举行祭奠活动。* 灵泉 – 举行端宗祭时,从这口井取水,平时也有细流涌出,每年韩食节举行祭奠活动时,就会有大量的泉水喷涌。* 端宗历史馆 – 端宗时期的历史在此可以一目了然,从他登上王位被赐毒药、去世的过称,在此都有生动形象的资料和展示物向人们展示着。 


忠清南道(公州市)

公山城位于公州市,是百济(234-678)时的山城。城墙长约2.5公里,一般有两条环游山城的路线。一是从停车场出发,经西门的锦西楼再沿着水泥铺成的小道游览;另一是从小道转左而上,在城墙上游览。 散步的小道经过专门整修,行走时很安全。城墙上的路虽然崎岖狭窄,但可以欣赏到锦江江畔的景色。走上小道最先看见的是山城村庄前的拱北楼。从拱北楼往前,经过一个小山头便来到了建于世祖4年(1458年)的灵隐寺。 寺庙边还有挽河楼和荷花池。这里不仅浓缩了公山城最美的景色,也同样可以欣赏到锦江的美景。沿小道而上就是公山城最大的楼阁--临流阁,这里虽然位于将锦江美景尽收眼底的地势,却因为树木的遮挡而不能让游客如愿。如今的公山城融历史与文化一身,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而优美的锦江风景和幽静的漫步小道也是游客观光时不可遗漏的部分。总长度约3公里高约110米的城墙大概需要2小时30分钟的观赏时间。


京畿道(坡州市) , 坡州(heyri村)

坡州的长陵是处于文化保存管理上的需要而未公开的文化财。是朝鲜第16代王仁祖(1595-1649,1623-1649在位)与其王妃仁烈王后(1594-1635)的陵墓。仁祖是光海君时期经由仁祖反正(1623年)登上王位,历经丁卯胡乱(1627年)与丙子胡乱(1636年)等考验,1649年在昌德宫大造殿离开人世。


全罗北道(益山市)

王宫里遗址是从1989年开始,经过20年的发掘出来的(600年~649年)百济武王时期的王宫遗址。王宫建立初期是作为百济武王的宫殿而使用,后代则将主要建筑废弃并重新打造成寺庙寺院。王宫里遗址是韩国国内王宫遗址中唯一能找到外墙遗址的地方,另外还有制衣房、陶瓷工坊、大型卫生间等遗址也被一一发掘出来。


忠清南道(扶馀郡)

古坟群位于海拔121m的陵山里一脉的腹地位置。作为古坟的所在地,这里不管是从风水上还是地理位置上看都是龙尊虎卧之宝地。坟群后方是主山,墓群周围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阴阳五行原理,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有山脉环绕,盐仓里的山位于南侧朱雀的位置,坟地前方约200m处坐落着王室们的陵墓群,陵山里河川就从这里缓缓流淌而过。古墓主要由2列组成,第一列3座,后一列3座,最后面的高地上还有一座,共7座。这里的坟都是圆形土坟,按照大小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种。第一列3座大型古坟直径约25~30m,后一列的坟径约20~25m,最后面的1座古坟直径约20m左右。1号坟东下塚是由长方形玄室和羨道构成的单室墓。玄室和羡道四面的石壁用巨大的花岗岩和片麻岩石板建成。在石室中央部分的地面,采用模砖石铺成,上面是长238cm,宽125cm,高17.5cm的棺台。上前细看内部的话,可以发现这曾是座1人用的棺台,后来两侧经扩建,被改修成了2人用的。2号坟中下塚也是由长方形的石室和相对较长的羡道组成的单室墓。顶部为隧道形结构,壁体是用狭长的长台石建成的。和松山里6号坟和武陵王陵的构造样式一样,只是壁石材料换成了长台石。石室全长672cm, 玄室长349cm,宽215.1cm,壁高130.4cm,坟顶高234.3cm,羡道长290cm,宽112.2㎝,顶高126.1cm。 3号坟西下塚则是由长方形石室和相对较短的羡道构成的单室墓。顶部四四平平,整个就是一块巨大的石板盖在坟顶。这种构造是7世纪时扶余地区的主流坟墓建筑模式。石室顶部长471.6cm,玄室长314cm,宽136cm,壁高131cm,顶部高约165cm,羡道长131cm,宽22cm,顶部高131cm。4号坟西下塚、5号坟中上塚、6号坟东上塚等是单室墓,坟顶是平四顶构造。7号坟是有长方形石室和短羡道构成的单室墓,壁体和坟顶各用4块板石构成。石室顶长355cm,玄室长139cm,宽62.5cm,壁高100cm,顶高145cm,羡道长55cm,宽90cm,顶高100cm。 最近在古坟群西方200m远处发现了陵寺(愿刹)的遗址,百济金铜大香炉和王铭石造舍利龛从那里出土再次说明了陵山里古坟是王室墓址。


京畿道(华城市) , 水原

  * 隆陵 隆陵是朝鲜第22代皇帝正祖的父亲(庄祖:思悼世子 1735-1762)和其妃子(献敬王后 1735-1815) 洪氏的合葬陵。庄祖是朝鲜第21代皇帝英祖的第二个儿子,1736年(英祖12年) 被册封为王世子(太子)。作为王世子,庄祖在各个方面都才能出众、出类拔萃 。但是1762年,因英祖的命令而被关到“丢卒”(音译,装米等谷类的木柜子)里,活活闷死了。 庄祖的陵原来位于京畿道杨州郡拜峰山,其子正祖一即位,就为父迁陵,并给新墓园起名为显隆园。并追封父亲为庄祖,迁陵后,改用新陵号(陵的名字)隆陵。献敬王后1744年被册封为世子妃。在丈夫不幸丧命后,王后过着孤独的日子,1795年在其花甲之际,应侄子洪守荣之请,以思悼世子惨变事件为中心,写了一本自传性的回忆录《闲(恨)中录》,流传于世。《闲(恨)中录》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仁显王后传》一起,是宫中文学的两块奇葩。隆陵所在的京畿道华城市安宁洞的墓园中,立着刻有牡丹和莲花花纹的屏风石碑,将王陵隔成了上界和下界两部分。上界有陵寝、魂游石(为灵魂出来游荡准备的石头,设在王陵封坟前面的正方形的石头)、望柱石(望柱石,墓前两边立的一对石柱)整齐的安放着,下界有文人石(陵前所立的文官模样的石像)、武人石(陵前立的武官模样的石像)、石马(陵前用石头做的马)等。* 健陵健陵是正祖(1776-1800在位, 1752-1800)和其妃孝懿王后(1753-1821) 金氏埋葬的陵墓。当时依照正祖的遗言,在他死后,将其安葬在了父亲埋葬的隆陵附近。正祖是庄祖和献敬王后(惠庆宫洪氏)的次子,1959年(英祖35年) 8岁被册封为王世孙。在党派之争漩涡中登基的正祖,在位24年间实施了荡平策(为了消灭党派之争,在各党派内,挑选人才,予以重用的政策),实现了国家安定,并在王室内设立了图书馆“奎章阁”,在学问研究方面,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正祖之妃,孝懿王后是朝鲜后期文臣金时默的女儿,1762年10岁时被册封为世孙妃。1776年正祖即位后,成为王妃。她一生过得都很简朴,1821年(纯祖21年)昌庆宫慈庆殿去世,享年69岁,无子嗣。健陵作为合葬陵,遵循了隆陵的规制,没有屏风石(陵上方像屏风一样安放的四角形阔石),栏杆石(像栏杆一样围在陵周围的石头,每块石头上都雕刻着莲花图案)间间距不大,和健陵的构成相似。正祖的陵,从华丽度来说,比父亲的陵稍逊一筹,这反映出了他一片的孝心。健陵和隆陵同时被指定为国家历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