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原道(襄阳郡)

洛山寺是位于洛山海水浴场北面4公里之处的寺庙,拥有1300年历史。新罗(公元前57-公元后935)义湘(625-702)大师于第30代王文武王(661-681在位)11年所建,寺内有七层石塔、铜钟、虹霓门等文化遗产。传说该寺是义湘在中国唐朝留学后回国,祈祷时遇观世音菩萨,遂在菩萨指点处修建法堂,并起名洛山寺。后洛山寺又经多次重建,现在的建筑建于1953年。洛山寺通过一柱门和虹霓门进入寺内。在虹霓门前转入寺内,法堂两侧可见用泥石混合并铺瓦的土垣和乌竹。洛山寺海水浴场北面一侧的铜钟旁,有一小后门沿小径与义湘台和红莲庵相连。义湘台是建于海边绝壁上的亭子,义湘大师曾在此参禅。红莲庵是义湘大师在海边石窟上所建的庵。法堂的檐廊上挖了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洞,从这里可以望见大海。经义湘台往右侧山麓上走,那里的神仙峰上矗立着站立望海的石造佛相-海水观音像。该佛相据说在东洋最大,即使在很远的勿淄港也可看到。


济州道(济州市) , 中文旅游区


忠清北道(丹阳郡)

忠州湖是韩国最大的多功能大坝,它是将忠州、堤川、丹阳连接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大型人工湖。湖边有月岳山国立公园、丹阳八景、清风文化财团地等旅游景点。


仁川(中区)

从乙旺里翻过一座山坡,不过五分钟的路程便可到达王山海水浴场。如果说乙旺里是热衷于多彩避暑生活的年轻人们的最爱的话,那么王山则多少显得冷清,这里的渔村气氛更为浓重。王山海水浴场的民宿距离海边有些距离,广阔无垠的海岸上是无际的沙滩,非常适合野营。笼罩在盐田路上的王山日照是龙游八景之一。届时,整个世界被染成红色后渐渐消失于大海深处的景色尤为美妙。


全罗北道(高敞郡)

高敞支石墓博物馆可以欣赏到青铜器时代的各种遗物及生活工具。这里的常设展示馆分为观览信息和象征展示两部分,其中在象征展示部分,将展品按主题进行压缩展示,以便激起游客的兴趣。在象征物的旁边设有咨询中心和信息搜索系统,游客可以在此查询相关资料。在展示馆3层的体验空间内,游人还可以亲身体验生火、制作岩刻画、支石墓等活动,亦可在按1:1比例制成的圆形实物洞穴中照相留念。在展示馆外部的户外广场上,则设有可以体验生活青铜器的主题空间,在此可以观赏到先史人是如何生活,如何建造石墓的。


大邱广域市(寿城区)

大邱世界杯体育场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赛场之一,顶棚外形借地球模样充分展示了韩国传统区县美感,表达了包容世界、大家的姿态。体育场设有65,000个坐席,分为地上、地下各三层。此外,体育场的设计也保证了有突发事件时,观众可在7分钟内安全撤离。世界杯比赛结束后,体育场修建了市民广场、露天音乐场、喷泉等,是深受当地市民喜爱的休憩空间。


江原道(三陟市)

离三陟市内约1.4km远的地方,有一处长1.2km,宽100m的海水浴场。海水浴场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松林,景致优美,每年接待着50余万名游客。因为自然环境美丽,这里还是许多电视剧和电影拍摄的外景地,电影《外出》、《春日已逝》、电视剧《太阳的南端》等都曾在此取景拍摄。一年四季,这里都呈现出不同的美景,非常受游客的欢迎。来访时在三涉客运站乘坐市内巴士,约需15分钟,或乘坐出租车,约需10分钟。咨询) +82-33-1330(英,日,中)


济州道(西归浦市) , 旧济州

传说汉拿山白鹿潭的山峰被拔起来抛至此处,便成为了山房山(395m)。山房山与济州其它的山不同,它没有火山口。西南侧的悬崖上的这个高五米的岩石洞,原来称山房窟,后因其内供奉着佛像,故称之为寺。高丽(918-1392)时期的慧日法师(964~1053)曾在此居住。高丽是王建(877~943)将分裂的朝鲜半岛统一后建立的国家。在洞内可沿着海岸线看到马罗岛以及呈龙头形的海岸。洞顶上一年四季都有水珠滴下,积于洞内。山房山悬崖峭壁上的植物地带为指定为自然保护区,这里生长着济州独一无二的黄杨木。   朝鲜(1392~1910) 后期的学者金正喜(1786~1856)经常前来此处,龙头海岸方面还有一块Hamel漂流纪念碑,纪念因台风而漂流至此的荷兰人Hamel(?~1692)。


江原道(三陟市)

连接江陵、东海、三陟三市,沿58km秀丽海岸线而行的海洋列车,车厢内所有座位全部面向侧面,可直接望到大海,窗户也比以往的火车要大些,透过明净的车窗,可将碧浪轻拍沙滩的美景尽收眼底。外形蓝色,由三节车厢所组成的大海列车,从江原道的江陵市出发,途经正东津站、墨湖站、东海战、湫岩站、三陟海边站,最终到达三陟站。乘坐大海列车,透过大大的车窗,可以将东海的壮美一览无余,并且随着季节的不同,也会对东海的美有不同的感受,途经的几个车站,各具特色,会带给游人多彩的体验经历。另外,三陟市也在运营三陟city tour。


仁川(西区) , 仁川市区

绿青瓷博物馆的前身为旧景西洞事务所,将旧事务所整修后,于2002年10月25日以绿青瓷陶窑址史料馆之名开馆。馆内收藏并提供被列为国家史蹟第211号的景西洞绿青瓷陶窑址的相关学术资料,并经营陶瓷器体验教室。而后因大量游客来访且史料馆空间不足,于2010年11月19日移至现址开馆。 博物馆所典藏的绿青瓷,为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与仁川市立博物馆联合研究小组从1965年12月至1966年5月在仁川发掘的成果,于此地生产出的绿青瓷,釉色呈暗绿或褐绿,且表面不平。绿青瓷窑址因其特色,于1970年5月被列为史蹟211号,为仁川最早被指定为国家文化财之处。 - 博物馆增建日 : 2002年9月27日 * 绿青瓷陶窑址 绿青瓷陶窑址于1965年至1966年历经4次发掘调查,此处的出土瓷器相较青瓷界作品而言,胎土较薄,使用高品质的绿褐色釉药烧製而成。绿青瓷诞生的具体年代众说纷紜,推测约在新罗末期至高丽时代初期(9~10世纪),当时品质优异的玉璧底青瓷十分发达,其后在由王公贵族普及至地方豪族等富裕阶层的过程中,从高丽时代前期至朝鲜时代后期,才渐渐转变为庶民可使用的生活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