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尚南道(统营市)

“达牙公园”位于庆尚南道统营市弥勒岛南端,因地形形似象牙故取名为“达牙”,现在则包含赏月好去处的意义。沿着公园步道而上,可以看到观海亭,在这向下俯瞰,闲丽海上公园的美景一览无遗,夕阳也非常美丽。


忠清南道(洪城郡)

一年四季随着乌栖山景色的变化,净岩寺也在变幻着各种景色。每到秋天,乌栖山山腰处的芦苇田便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里是许多摄影爱好者所喜爱的地方。净岩寺就位于乌栖山的山腰处,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是由仁爱的寺庙住持管理的很好。对于佛法的研究也非常有成就。


庆尚北道(庆州市)

南山位于庆州市的南部,其中从金鳌峰(468m)和高位峰(494m)两座山峰上有40余条溪流流下。南山南北长8km,东西宽4km,南北走向成椭圆形,山势由北向南倾斜。山上有着100多座庙宇、80余座石佛像、60余座石塔,可谓是一处名副其实的露天博物馆,南山还分为新罗的圣地——西南山和有着众多佛像的东南山。 南山西部山脚下的罗井传说是新罗始祖朴赫居世的诞生地,杨山斋是新罗建国前徐罗伐时代的6村始祖的祠堂,鲍石亭是则是新罗千年王朝落幕的地方。东南山上有着韩国代表性的菩提寺石佛坐像,立于岩石上的9米塔,佛无寺佛像岩等各种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佛像。 南山不仅历史遗迹众多,自然环境也十分优美,有着各具特色的溪谷和奇岩怪石,吸引了众多爱好登山的游客前来游玩。有这样一句话“不去爬南山,不要说自己来过庆州”,可见南山在庆州的地位非同一般。这里蕴含着自然的优美、新罗悠久的历史、新罗人审美观与宗教观融合的灿烂艺术。


忠清南道(锦山郡)


忠清南道()

合湖书院是摆放高丽末期性理学先头研究者安向(后因朝鲜文宗名字中有向字,顾改名为安裕)祖师图的地方。1716年安向的第15代孙安景信、安景精、安景祥在此建造了数间房屋组成的安子别庙,并于每年阴历3月3日、9月9日在此祭拜祖宗安向。直到1842年由安向的第20代孙安圭容和当时的儒林代表林东升等人一起将安子别庙翻修并放置了祭田和祭器才使得合湖书院的雏形在此形成。 1843年正式将安子别庙更名为合湖书院,整个书院由外三门、内三门、齐室、仓库、祠堂所组成。


庆尚南道(山清郡)

智异山麓中南冥曹植的气息保留最多的溪谷就是白云洞溪谷。岩石上刻着的 “白云洞”、“龙门洞天”、“岭南第一泉石”、“南名先生杖之所”等字据说南冥是留下的,而且还是“登上青山,世界就像蓝色一样,人的欲望没有尽头,看着美丽的景色,却还贪图世事”(意译)诗句的文学创作地。 熊石峰位于镜湖江和德川江中间,展现给人们“江越不过山,山跨不过江”的平凡真理,鱼川溪谷和清溪溪谷的水流向镜湖江,桂林亭溪谷和白云洞溪谷的水流向德川江。沿着溪谷来到山清郡丹城面白云里涧村,刻有“白云洞”的奇岩绝壁和刻有“龙门洞天”的宽夹心岩便映入眼帘。这里还有名为“多知沼”的地方,据说在里面沐浴的话就会不自觉地知道一些事情。宽26米,长30米,周边都是石头,夏季是不错的避暑胜地。 另外还有高4米多的白云浦和5个小瀑布、潭水等,因此也在叫做五潭瀑布的地方有刻有“岭南第一天石”字样的登天台,水势汹涌,好似真的可以乘着溪流的浪花登上天空。


全罗南道(康津郡)

韩国西南部沿海最南端的马良港,以观看日出闻名,从以前起就是运航于西海船隻们的重要渔业基地。马良港附近生产的海苔味道很好,是渔民们赖以维生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曾是朝鲜时代上奉给国王的贡品。秋季时会举办斑鰶节。


江原道(洪川郡)

作为五台山国立公园临近的天然林,林内盛产沙松、冷杉、红豆杉等针叶树和风桦、檀木等阔叶树。 在幽深的溪谷中,栖息着只能在1级水中存活的珍贵物种细鳞鱼(天然纪念物第74号)。这里以主峰加七峰(1,240m)为中心,左邻应伏山(1,155m),右傍私参峰(1,107m),形成三峰相拥的奇观,因此也合称为三峰,在三峰的中心地有一股泉,叫做三峰药水,据说这里的泉水对胃肠疾病有一定疗效,每年来这里的游客都络绎不绝。药水泉前是山庄和森林之家,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住宿设施。 在三峰自然休养林的入口,从石塔到药水泉,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一路风光旖旎,且每个季节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致,秋天可以欣赏火红的枫叶,夏天则可享受山海游的乐趣,这里到东海交通便利,开车只需40-50分的车程,在看海的同时,感受自然绿林的气息,可谓一举两得。由于内部购物不方便,建议来这里的游客自行准备帐篷、炊事用品、洗漱用具、拖鞋等必需品。


首尔(江北区)

位于北汉山与道峰山之间的溪谷,即称为牛耳洞溪谷。其名称由来是因为牛耳洞溪谷内有一条名叫牛耳川的汉川支流,也是因为北汉山的白云臺与仁寿峰的山峰就像是牛的耳朵一般,而被取名为牛耳洞。 以牛耳洞溪谷为中心,往道峰山前进,途中可以看见道诜寺,而往北汉山与道峰山的登山路线也是以此地为起点。


庆尚南道(陕川郡)

陕川玉溪书院是收藏栗谷李珥的遗物《击蒙要诀》与《海东渊源录》等著作的书院。最早在英祖3年(1725)建造于距现址4㎞处,后因兴宣大院君的书院撤废令而被拆除,而后于高宗6年(1867)在村落东侧200m处重建。现今书院内留有讲堂、溯源祠、内三门、外三门、管理舍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