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道(涟川郡) , DMZ・板门店

上升OP是为了观测敌方活动而在最前线设置的观测所,目前由飞龙部队在此24小时不间断地执行警戒任务。观测所周边的非武装地带中栖息着在一般地区难得一见的多种动植物。通过望远镜观测朝鲜,可清晰地看到朝鲜哨所军人的面部及动作,实时监控朝鲜对韩的广播动态。 由于实际的第1地窟位于非武装地带中,不对外开放,因此在距其最近的观测所上升OP处建造了与实际地窟大小相同的模型。第1地窟是在1974年11月15日先任下士丘廷燮指挥陆军搜索组执行任务时发现的,对于地底冒出水蒸气这一现象心存疑虑的他在挖地查探究竟时受到来自朝鲜哨所的突袭,对此韩军予以回击,通过调查第1地窟露出了其本来的面貌,该地窟被判定是朝鲜用于袭击韩国的第1地窟。


全罗北道(完州郡)

传言这座寺庙是西元604年由瑞巖大师所创建。另有传言,依据极乐殿重修记这本传说故事,新罗末期崔龙角骑著马在全国各地游山玩水,到凤山南边时,抓著紫藤的藤蔓爬上山顶,在山顶某一草丛内发散著祥瑞的光芒。随著光芒走去,有三隻凤凰在那飞舞,于是他就在此搭建了围凤寺(威凤寺)。威凤寺现有建筑物是主殿的普光明殿与极乐殿、观音殿、罗汉殿、三圣阁、威凤禪院、罗月堂、一柱门,还有寮舍房。现有建筑物中的普光明殿是宝物第608号,内部中央安置有坐著的佛像-释迦如来坐像,左右另有好几尊站立佛像。


全罗南道(莞岛郡)

朝鲜中期文臣兼诗人孤山尹善道(1587~1671)于丙子胡乱时听闻君王投降的消息,便愤然决定离开本土,前往济州岛,途经甫吉岛时,因岛上旖旎的风光而决定定居在这里。 尹善道自仁祖15年51岁起,13年间在甫吉岛上著书修身,创作了《渔父四时词》等名著,他为岛上岩石与山峰所起的名字,至今仍继续沿用。 穿过乐书斋,建有尹善道引水开渠的莲花池“曲水堂”。过了曲水堂,位于山脊上的房子名为洞天石室。在溪谷的东北侧有洗然亭,是尹善道与友人一起读书、划船、欣赏自然美景的地方。 在甫吉岛上处处可以感受到美丽的东方景致和性理学思想,自然与人工建筑融为一体,让人不禁要称赞尹善道独具慧眼。


庆尚南道(陕川郡)

从伽倻山国立公园入口处到海印寺4公里长的溪谷称为红流洞溪谷。之所以得此名,是因为这里的枫叶红得连溪水都被映红了。据说崔致远(号孤云857-?)先生曾在此居住。崔致远是新罗(BC57-AD935)人,曾在唐朝留学,回国后为国效力,但痛慨于国政紊乱,遂来此隐居,与诗共度余生。 红流洞溪谷中主要的文化遗产有笼山亭、落花潭、喷玉瀑布等19处名胜。其中以笼山亭的景色为最佳,据说崔致远曾在此读书、下围棋。笼山亭的对面有一块岩石,上有崔先生的亲笔手书。溪谷北面的龙门瀑布高7米,水流如白色的锦缎垂下,与周围的奇岩怪石共同组成一处和谐的绝妙景致。 红流洞溪谷堪称是伽倻山的第一景,一年四季的景色各不相同。春天杜鹃花和山踟躅花怒放,夏天溪谷中的千年老松与阔叶林郁郁葱葱,清澈的流水沿溪谷欢快地流淌。秋天周围的松树林和阔叶林与枫树相得益彰,更衬托出枫叶红似二月花之美。在红枫林的映照下,溪水也似乎被染成红色,令人再次深感到红流洞溪谷得名之趣。


庆尚北道(青松郡)

位于庆尚北道青松郡真宝面新村里的青松野松美术馆是一座由青松郡设立的美术馆,开馆于2005年4月29日。美术馆目前主要展有青松出身的韩国画画家野松李元佐先生所捐赠的350件韩国画和陶艺作品、国内外知名画家和雕塑家的50多件作品以及美术相关书籍1万多册。该美术馆是将废弃的新村小学改造而成的,内部设有大中型展示室、美术图书馆、美术教育场等设施,经常举办企划展、美术教育讲座等活动。


庆尚南道(山清郡)

山清传仇衡王陵是伽倻第10代王(仇衡王)的陵墓。仇衡王也被称为仇亥或让王,是金庾信的爷爷,于521年继位,532年将土地割让给新罗法兴王,一共在位11年.王陵和一般陵墓不同,陵墓中央高7.15米,由石塔组成,从正面看石塔共有7层,后面看则是像平面的波浪形图案。陵墓顶端呈椭圆形,石墓中央写的"驾洛国让王陵“的碑文,以及石墓前的石刻物是最近才建成的。 


庆尚北道(青松郡)

建于朝鲜后期的栖碧古宅位于中坪里平山申氏集姓村,是申汉昌从宗家分家时建造的5间规模建筑,英祖15年(1739)由第4代孙申致龟扩建。引用申致龟先生的号而将古宅称做栖碧古宅,正面6间、侧面4间的ㅁ字型建筑,依照著朝鲜后期士大夫嘉屋的形式建造。此处于1993年11月30日被指定为庆尚北道民俗资料第101号。


忠清北道(堤川市)

玉笋大桥的建成,缓解了忠州大坝和忠州湖蓄水而带的水山面和清风面一带动交通不便,将国道36号线和国支道82号线连接起来,方便了到忠州、堤川、丹阳旅游的游客,全长450m。 从结构上看,在设计时将上弦材和悬垂线同时曲线化,使桥梁更加美观,并提高了桥身的安全系数,富有独创性。丹阳八景之一“九潭峰”、奇岩怪石众多的玉笋峰和清风湖畔的美丽景色,在大桥上都可看的得一清二楚。


京畿道(华城市)

2000年3月21日,华城恐龙蛋化石遗址被指定为国家文化财天然纪念物第414号。1999年4月25日,在华城市松山面古井里一带进行始华湖开荒造田运动之时,随着人们对当地生态界和地质变化基础研究的展开,在始华湖南侧的荒地处发现了这座恐龙蛋化石遗址。在未被海水阻隔之前,这里曾是无人生活的小岛,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据推测一亿年前)的地表随着始华湖海水的退去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在风化、侵蚀的作用下埋藏于地底的恐龙蛋也显露了出来。迄今为止,在调查的12处地点中,已从30多个洞穴中发现了200多个恐龙蛋,目前正在针对被泥土覆盖的部分进行精密调查,预计将会发现更多的化石。 大多数恐龙蛋为球形,呈暗红色,表面有微小的气孔,胎儿可通过气孔来交换二氧化碳、氧气和水分。恐龙蛋相对于其他蛋来说表面气孔较多,这是因为恐龙生活的白垩纪时期年平均气温要比现在热很多,甚至连极地都没有冰河,在温暖多湿的环境下,为了汲取氧气,恐龙蛋的表面便生成了众多气孔。 气孔过多虽然有助于呼吸,但却容易造成水分流失。为防止水分流失,恐龙会在地上挖坑将蛋埋入地中,用沙子覆盖其上。华城恐龙蛋化石遗址的恐龙蛋上端几乎都已破裂,其中,蛋壳碎片散落于蛋中的表明恐龙在孵化之前已被其他动物所吃,相反,若在蛋中未看到散落的蛋壳碎片,则表明恐龙蛋孵化成功,小恐龙已脱蛋而出。此外,若蛋中有鹅卵石和蛋壳碎片,则可能是恐龙蛋在孵化过程中因洞穴坍塌被砸碎。 目前发现的恐龙蛋蛋壳为单面形态,据推测可能是脖子与尾巴较长的蜥脚类恐龙或鸭嘴龙等鸟脚类恐龙。在这一地区,除恐龙蛋化石外,还发现了大量的沼泽植物化石和底栖生物化石。根据发现的多种植物化石和恐龙蛋化石可以断定这里是古代恐龙的产卵之地。 华城恐龙蛋化石遗址不仅提升了韩国古生物学界对恐龙研究的水平与层次,还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内容丰富的韩半岛恐龙化石遗址,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前往华城参观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