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原道(高城郡)

峰燧台海边位于三浦海边北侧200米处,整个沙滩沿国道7号线而形成,从1997年对外开放至今,是一处未被污染的清洁海水浴场,夏天的这里会运营汽车野营场。整个海水浴场干净整洁、充满格调。海边建有三浦Koresco度假村,沙滩沙质柔软,长800米,宽50米,水深1.5米。


江原道(东海市)

万景台位于东海市厅东方1km左右的东海岸边,矗立在龟尾山后山的53号城山峰上,朝鲜时代光海君5年(西元1613年)时,由金勋建造。之后在风浪的侵蚀下损毁,60年前由三陟金氏们修复。登上亭子望向东方,就能将一望无际大海上波浪拍打的样子尽收眼底。 金勋字元忠,号新堂,官拜通训大夫司仆寺佥正,是悉直郡王渭翁的第17世孙,父君梧山良弼公曾在西元1510年(中宗5年)三浦倭乱时建功。新堂公金勋品性聪颖不凡、为人办事正直。1613年(光海君5年)时返乡,居住在桐淮里(新塘村)并建造了万景台,享受风光的同时,与海鸥相伴钓鱼度日。 东边是没有边际的东海,北边长长的海岸有约10里的翠绿松林,与背后宏伟的头陀山一块儿在眼前展开,箭川江潺潺地流过高耸的悬崖下。万景台与三陟的竹西楼合为双璧,诗人墨客络绎不绝。1660年(宪宗1年)府使许穆欣赏此处后称之万景,1796年(正祖20年)府使俞汉专在此吟诗并留下了匾额。1872年(高宗9年)重建亭子,海石李敦相在亭子后面挂上万景台的匾额,公判金元植写下了上梁文,汉城府尹李南轼加上了“海上名区”的牌匾。1924年再度重建亭子,名儒学家洪政铉写下上梁文,当代名书法家玉蓝韩溢东在亭子正面挂上了万景台的匾额。现在的万景台由三陟府使公松亭宗总会后孙保存管理。


江原道(春川市) , 原州

国立春川博物馆于2002年10月30日开始营业,保存了从旧石器时代至今的江原道文化遗产,是进行学术调查研究和社会文化教育的江源文化遗产的宝库,同时也是国家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2003年被选为“年度优秀建筑”,获得韩国建筑家协会奖。 


江原道(江陵市)

注文津港是港内水面积约21万平方公尺的沿岸港口,过去主要输入魷鱼、明太鱼、秋刀鱼、煤炭、柴油等,输出硅砂,是东海岸繁忙的渔业基地之一。1917年,这里作为往返釜山与元山之间汽船的中停港,首度有客轮、货船进港。江原道中部地区没有特别发达的港口,灯塔的设立时间较其他地区来得晚,而1918年3月20日(朝鲜总督府告示61号)建立的注文津灯塔,为江原道的第一座灯塔。注文津灯塔为白色圆形砖造建筑,最大直径3公尺、高10公尺,外壁以白色石灰漆成。这样的灯塔样式属于韩国早期的灯塔样式,在建筑史上有极高价值。灯塔的灯光每15秒闪烁一次,远在37公里外的海上也清晰可见。灯塔曾于韩战时遭到毁损,于1951年被復原。 * 首度点灯日 – 1918年3月20日 * 构造 – 白色圆形砖造建筑(10m) * 灯质 – 白闪光15秒1闪(FlW15s) * 特征 – 江原道最古老的灯塔,也是东海沿岸首度设立无线电通讯局的灯塔


江原道(平昌郡) , 三陟

头陀山自然修养林位于江原道平昌郡珍富面和旌善郡相交处,整体海拔为1,394米,山中自然资源丰富,旅游景点多,里珍富道路收费站仅20分车程,西边从 五台山留下的溪水也让头陀山自然林更富有朝气。 山中还有野猪、野兔等野生动物,以及种类繁多的药草,另外临近地区还有月精寺、路洞溪谷、水项溪谷、神奇溪谷等旅游景点。


江原道(横城郡)

公元1801年辛酉迫害(天主教徒被迫害事件)之后,在龙仁地区以申太甫(Peter)为中心,带领40多名信徒避难的地方正是韩国最早期天主教的信仰村-丰水院。80多年间在没有圣职者带领的信仰生活下,1888年邀请法国圣职者Le Merre以主任神父的身份开始在国内积极的传播天主教教义。1896年第二任主任神父-韩国籍郑圭夏(Augustus guseuttino)上任时期和中国的技术师一起建立现今的圣堂。 公元1907年,在信徒手中建立的丰水院圣堂经过了100多年依旧保存了它美丽的风貌,在韩剧里常是年轻男女约会的场所之一。丰水院圣堂是最早经由韩国神父建立的圣堂,也是江原道最早的圣堂以及韩国境内第四座圣堂。另外,1982年被指定为江原道地方文化财第69号。


江原道(三陟市)

位于三陟市近德面的孟芳海水浴场,因水浅并拥有多样的附属设施,而吸引了许多携家带眷的观光客前来。水深只有1-1.5公尺深以及绵延4公里长的白沙滩不管是大人或者是小孩都可以尽情的玩乐。附近还有葱郁的林木,在尽情享受海水浴的同时,还可来一场森林浴。 孟芳海水浴场还会在开放期间举办各样的庆典活动,如:赛跑大会、抓鳟鱼、抓比目鱼、抓蛤蜊等。此地还是电影《春逝》的拍摄景点。


江原道(杨口郡)

Punchbowl是位于杨口郡亥安面海拔400∼500m高地上的盆地,约在杨口郡东边22km处,盆地整体像一个Punchbowl而得名。盆地往北渐宽,南部偏窄,又像盘子。地形奇特。经勘察分析盆地的花岗岩后,发现盆地的主要岩石花岗岩由长石71%、石英22%、云母5.7%的成分构成。长石比石英、云母更容易风化,在常温下,迅速粘土化,盆地地处岩层比高处岩层,更快风化,最终形成了如此奇特的盆地地形。 盆地所在的江原道杨口郡亥安面有6个里,470余户人家,1,700余名居民。 大岩山是6.25战争中兜率山战役等曾经激战过的地方。现在立有战争纪念碑,当地还有处处都有战争间留下的地雷的传言,令初到者空吓出一身冷汗。当地还生长着天然纪念物苦参,并有许多珍贵的植物物种。海拔1,300m的大岩山山顶还有韩国唯一的一个高地沼泽“龙泽”,是极好的青少年教育场所。盆地西北边有1990年3月3日发现的第4洞窟,和第1、2、3 洞窟不同,第4洞窟可乘车参观。想参观第4洞窟和乙支展望台时,到统一部杨口统一馆填写出入申请书后即可出入。


江原道(襄阳郡)

位于江原道襄阳郡巽阳面鳌山里的鳌山里史前遗迹是韩半岛上最早的史前时代遗迹之一,于1977年被发现。从1981年起先后经历了6次发掘工程,发掘出大量墓石堆,陶器和石器等文物。特别是用泥土制造的象征史前人类模样的人面像有非常珍贵的价值。出土文物经碳14鉴定的年代结果大概在BC 6000年左右,是韩国最早的史前遗迹,在研究韩国史前文化的起源和东亚文化的相关性等层面上都有十分珍贵的学术价值,被指定为史迹394号。 鳌山里史前遗迹博物馆内部展示室里设置复原了实物大小的史前时代立体景观,游客们可以生动的观看到史前人类的日常生活起居,并展示了大量岭东地区出土的史前文物。文物展示室分为向导部、概观、鳌山里史前故事、鳌山里文物故事、南大川故事、结尾等6个部分,在最后部分还有陶器制作体验。  


江原道(三陟市) , 束草・雪岳山

* 陟州东海碑 陟州东海碑的碑文由三陟府使许穆所题写,其石碑高170cm、宽76cm、厚度23cm。于显宗3年(1662)建立的陟州东海碑亦称退潮碑,石碑的用途就如其名,为了阻挡潮流而建立。之后在肃宗34年(1708)因风浪的关係,石碑遭到毁损。并于35年由另一位府使重新竖立。36年由三陟府使在别处立碑后,于1969年12月6日正式移建至目前的位置。目前此石碑被指定为江原道有形文化财第38号,石碑的正面刻有「陟州东海碑」;后方则为「东海石碑」字样。 * 平水土赞碑 平水土赞碑的碑文则为当时任职三陟府使的许穆所题写。此碑文为许穆取中国衡山碑的大禹手篆77字中的48字而来。内容以君王的恩惠和授领,描写自身的治绩之文。显宗元年(1661)刻于木板上,并将其保管至邑司内。在240多年后,光武8年(1904)勅使康洪大和三陟郡守郑云晳等人奉王令,石刻后建立。其石碑高145cm、宽72cm、厚22cm,石碑的正面刻有「禹篆阁」之字。 * 名称 - 三陟陟州东海碑和平水土赞碑 * 分类 - 石碑 * 数量 - 1具 * 时代 - 朝鲜时代 * 所有者 - 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