毘卢寺
 
庆尚北道(荣州市) ,
毘卢寺是座落于小白山毘卢峰南端山麓的山寺,为680年(文武王20年)义湘大师所兴建的新罗古剎,至今仍保有佛像、幢竿支柱等遗物,述说著此寺庙悠久的历史。毘卢寺入口左侧佇立著荣州三街洞幢竿支柱,为新罗时代兴建而成,高4.8m,两根支柱互相对望,两支柱内侧平坦,而前、后面的柱角与中心部位刻有条纹。此外还有支撑用的竿臺石与插竿用的洞口,整体结构非常縝密。 走进毘卢寺内,乌龟石雕上佇立著石碑,十分引人瞩目,此即为眞空大师普法塔碑。真空大师为新罗王孙,进入伽倻山出家为僧。937年(太祖20年)晋见高丽太祖祝贺后三国的统一后圆寂辞世,因此太祖追封真空师号,并于毘卢寺兴建普法塔碑。 此外,荣豊毘卢寺石阿弥陀与石毘卢舍那佛坐像为新罗末期9世纪后半所兴建的佛像,石毘卢舍那佛坐像从其端正的身躯、圆润的脸庞、生气勃勃的肩膀线条等可看出其描绘著实际人间的面貌。石阿弥陀佛特征亦与石毘卢舍那佛坐像类似,可知出自同一匠人之手。 毘卢寺珍藏著这般珍贵的文化遗产,除了小白山毘卢峰的壮丽景观外,也增添旅客到访的乐趣。 *主要文化财 - 荣豊毘卢寺石阿弥陀与石毘卢舍那佛坐像(宝物第996号)、三街洞石造幢竿支柱(地方有形文化财第7号)

魂火文学馆
 
全罗北道(南原市) ,
为纪念韩国代表性大河长篇小说《魂火》的创作者崔明姬作家,投入约47亿韩元于2004年10月建立了魂火文学馆。大河长篇小说《魂火》以1930年代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全罗北道南原没落的两班贵族阶级以及日帝控制下急速变化的时代故事。整个建筑分为魂火文学馆与管理‧教育支援馆两部分,其内部展示了小说里各种场景的模型,包括作家崔明姬的亲笔书信和各种体验设施。魂火文学馆的所在地鲁峰村周边建有宗家、晴湖水库、迎月苑、露积峰、书道站等小说中提及过的场景。

官洞画廊(Gwandong Gallery)
 
仁川(中区) ,
官洞画廊(인천 관동갤러리):仁川历史与艺术的交汇点 1. 概要 位于韩国仁川广域市中区的官洞画廊,是一座利用约90年前建造的日式木结构住宅改造而成的文化艺术空间。其独特之处在于兼具传统建筑的历史底蕴与现代艺术的多样展示,是感受仁川城市发展及文化魅力的宝贵场所。 2. 历史建筑特色 * 日殖时期木结构住宅 画廊保留了当时的梁柱、瓦屋顶等主要建筑元素,让人得以追溯仁川在近现代作为国际港口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 * 多元文化的象征 仁川自开港以来吸收了多种外国文化,官洞画廊也因此成为见证这段历史与文化碰撞的重要遗迹,深受当地居民与游客的关注。 3. 展览与活动 * 艺术展览 展示来自韩国及海外艺术家的现代艺术、传统工艺与绘画等不同主题的作品。定期更换的企划展,让每次来访都能体验到全新的艺术氛围。 * 历史与文化展 除艺术展外,画廊也会呈现仁川开港史和城市变迁相关的文献、照片、生活用品等,让参观者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的根源。 * 互动式活动与工作坊 各类艺术家座谈、手工体验、讲座等活动,方便游客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近距离感受艺术创作与历史文化的魅力。 4. 设施信息 * 地址:韩国 仁川广域市 中区 新浦路31番街 38号 * 开馆日期与时间 * 主要于周五至周日对外开放(视不同展览或季节有所调整) * 咨询电话:+82-32-766-8660 * 注意事项 特殊活动或展览期间,开放时间及参观方式可能会有所变动,建议事先通过官网或社交媒体确认。 建筑本身为老式木结构,空间较为有限,团体参观或遇到游客高峰时请提前预约或留意相应公告。 5. 周边观光景点 * 仁川唐人街(Incheon Chinatown) 拥有韩国最古老的华人街区,能感受浓郁的中华美食与异国文化氛围。 * 开港场街区(旧开港场历史文化街) 保留了大批近现代建筑,是仁川作为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历史见证地。 * 松月洞童话村 以童话绘画与彩色壁画闻名,街道风格别具一格,是颇受欢迎的打卡地点。 * 新浦市场(Sinpo International Market) 当地美食集聚地,韩国炸鸡、饺子及各式小吃丰富多彩,能感受地道的仁川市井风情。 6. 参观魅力 * 历史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在富有年代感的木结构建筑中欣赏现代艺术作品,时空交错的独特体验让人印象深刻。 * 与社区的紧密联系 通过各类活动,游客可与当地居民及艺术从业者深入互动,共同探索仁川的文化魅力。 * 交通便利 与仁川站及主要观光地距离较近,可与周边历史文化景区联动参观,打造丰富的旅游路线。 在官洞画廊,您既能沉浸于历史记忆中,也能欣赏来自当代的艺术之声。若您对韩国近现代历史、建筑及多元艺术感兴趣,欢迎将其列入仁川之旅的必访清单,亲身感受这座港口城市独具魅力的文化底蕴。

春川动画博物馆
 
江原道(春川市)
为了让民众对动画有正确的认识,体认到其珍贵,春川动画博物馆作为国民精神文化的教育场,于2003年10月1日正式开馆。而这也是韩国首座以动画为主题而诞生的专门博物馆,发掘、收集、保管、展示、研究动画的各种相关资料,目前已吸引250万人次的游客造访。这里有介绍动画的起源、诞生、发展,还有动画的种类、製作技法、製作过程的各种区域,还能一览动画相关机器发展史、韩国动画历史与世界动画史。此外,还能欣赏立体动画,并进行动画音效、配音与拍摄人偶动画等各种丰富的动画相关体验。

国立女性史展示馆
 
京畿道(高阳市) ,
女性史展示馆是韩国第一座以女性历史为主题而成立的展示馆暨文化空间,2002年12月9日开馆于首尔大方洞。2014年9月1日转移至京畿道高阳市,新址运用高科技与数位媒体来做展示,将过去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做结合。 固定展示室将韩国古代至近现代历史洪流中,女性历史的发展与人物做介绍。企划展示室则提供更深层的女性史相关资料。本馆除了分析过去的女性资料,更致力于推广教育项目、开设无年龄区分的演讲课程,扩展社会平等概念及女性史的认知。

秋月山
 
全罗南道(潭阳郡) ,
*全罗南道5大名山-秋月山* 与潭阳邑距离13km的秋月山(731m)是全罗南道纪念物第4号,亦是全罗南道5大名山中之一。树林茂盛,又充满奇岩怪石,向上竖立的石壁们就像城墙一般包围整座山,仅西边有方便通行的道路。从潭阳邑看秋月山,形状好似一位躺著的和尚,从古至今一直是座名山,山上除了有药草,更长有珍贵的兰花。 秋月山下半部坡度较为平缓,老松树们紧密地排列著,每到夏天便成为最佳的避暑胜地。 *秋月山的重要看点* 在抵达上峰以前有个名叫菩提庵的山寺,从秋月山山顶往下眺望可以看见潭阳湖和整片的风景,都是旅客来到秋月山不可错过的景点。

百济佛教最初发源地
 
全罗南道(灵光郡) ,
法圣浦左右头是印度僧侣摩罗难陀在A.D384年取道中国东晋将佛教传入百济的最初地点,为了纪念而将这里开发成观光区。法圣浦的法指得是佛教,而圣就是指圣人摩罗难陀。从韩半岛三国时代高句丽(小兽林王2年;前秦符坚)与新罗(訥祇麻立干时期墨胡子)的佛教传播情形来看,佛教引进的过程与初转法轮地(第一次讲解佛法之地)皆非常明确,但百济佛教的传播经过与最初发源地却是不确定的。经由人们口耳相传,据说百济佛教始于印度高僧「摩罗南陀尊者」前来法圣浦讲解佛法与创建佛甲寺。1998年灵光郡透过学术考证(东国大学),确定了灵光是百济佛教最初发源地的事实。 * 占地面积 - 45,439㎡ (13,745坪)

万景台
 
江原道(东海市) ,
万景台位于东海市厅东方1km左右的东海岸边,矗立在龟尾山后山的53号城山峰上,朝鲜时代光海君5年(西元1613年)时,由金勋建造。之后在风浪的侵蚀下损毁,60年前由三陟金氏们修复。登上亭子望向东方,就能将一望无际大海上波浪拍打的样子尽收眼底。 金勋字元忠,号新堂,官拜通训大夫司仆寺佥正,是悉直郡王渭翁的第17世孙,父君梧山良弼公曾在西元1510年(中宗5年)三浦倭乱时建功。新堂公金勋品性聪颖不凡、为人办事正直。1613年(光海君5年)时返乡,居住在桐淮里(新塘村)并建造了万景台,享受风光的同时,与海鸥相伴钓鱼度日。 东边是没有边际的东海,北边长长的海岸有约10里的翠绿松林,与背后宏伟的头陀山一块儿在眼前展开,箭川江潺潺地流过高耸的悬崖下。万景台与三陟的竹西楼合为双璧,诗人墨客络绎不绝。1660年(宪宗1年)府使许穆欣赏此处后称之万景,1796年(正祖20年)府使俞汉专在此吟诗并留下了匾额。1872年(高宗9年)重建亭子,海石李敦相在亭子后面挂上万景台的匾额,公判金元植写下了上梁文,汉城府尹李南轼加上了“海上名区”的牌匾。1924年再度重建亭子,名儒学家洪政铉写下上梁文,当代名书法家玉蓝韩溢东在亭子正面挂上了万景台的匾额。现在的万景台由三陟府使公松亭宗总会后孙保存管理。

密阳演剧村밀양 연극촌
 
庆尚南道(密阳市) ,
位于庆尚南道密阳市的“我们戏剧研究所-密阳演剧村”(旧 月山小学)建于1999年,是有李允泽艺术导演主导的演习团体在此开发修建的,拥有500个席位的林中剧场,120个席位的室内剧场,周末剧场等,每年将定期在周末剧场上表演40~50次的精彩表演,游客来此不仅可以亲自观览各种表演,而且还能和演员做近距离交流,还可以参观这里的特色舞台制作所、服装间、企划室、录音室、练习室等设施

加七峯地区战争遗址
 
江原道(杨口郡) ,
加七峯地区被海岸盆地西北边的盆地所包围,外围皆是高耸的山群。这样的地理环境在韩战当时,成为难以突破的地区。北韩军在此设立了坚固的防御阵线,双方有了激烈的砲火冲突,但南韩军相较处于劣势。南韩在第5师閔耭植准将,与第27连队长兪义濬大校等人指挥下发动攻击,而北韩亦联合众多连队反击。至8月31日,在经过完整地侦查与布局,北韩军终于在南韩军强烈的攻击下后退。但之后仍发生数次砲战与肉搏战,双方始终僵持不下。最终南韩军终于完全占领此地区,与美军及外国部队共同守卫,而这里就是所谓的加七峯地区战争遗址。